皮诺飞生物小鼠肺转移瘤药效评估服务的定义和实验方法的介绍:
一、 定义
小鼠肺转移瘤药效评估服务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或原位移植诱导肿瘤细胞定向肺转移,建立高仿生性肺转移灶模型,系统性评价药物(化疗药、靶向药、免疫疗法等)抑制肿瘤肺定植、微转移灶形成及改善生存期的临床前研究服务。该服务聚焦转移关键步骤(侵袭、循环、定植),为抗转移药物开发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二、 实验方法
1. 模型构建
肿瘤细胞转移实验方法表
方法
| 原理
| 操作要点 |
尾静脉注射法
| 模拟肿瘤细胞血行转移终末阶段
| 注射 2×10⁵个荧光素酶标记的肿瘤细胞(如4T1、B16F10、LLC)至尾静脉 |
原位移植自发转移法
| 模拟原发灶→转移全过程(EMT、侵袭、血行扩散)
| 乳腺脂肪垫(4T1)、胫骨髓腔(PC3)或肝脏(H22)接种肿瘤细胞 |
2. 动物与细胞系选择
品系:
免疫健全鼠:BALB/c(4T1)、C57BL/6(B16F10, LLC)
免疫缺陷鼠:NODscid(人源细胞如MDAMB231)
细胞标记:
荧光素酶(Luc2)/tdTomato标记,支持活体动态追踪
3. 给药方案
肿瘤治疗干预策略表
阶段
| 干预策略 |
预防性给药
| 肿瘤细胞注射前3天启动治疗,评价药物阻断早期定植能力 |
治疗性给药
| 转移灶形成后(注射后7天/原发瘤切除后3天)启动,模拟临床晚期干预 |
给药途径
| 口服(PO)、腹腔注射(IP)、静脉注射(IV) |
阳性对照
| 顺铂(3mg/kg, IP)、抗PD1抗体(10mg/kg, IV) |
4. 药效学评价体系
(1)转移负荷定量分析
|
检测方法与指标优势表
方法
| 检测指标
| 优势 |
活体成像(IVIS)
| 肺区域光子通量(p/s/cm²/sr)
| 无创动态监测 |
离体肺成像
| 转移灶数量/面积(ImageJ分析)
| 排除背景干扰 |
组织学分级
| H&E染色肺切片转移灶计数(分级标准见下表)
| 金标准,评估微转移 |
肺转移病理分级标准
等级标准表
等级
| 标准 |
0级
| 无转移灶 |
I级
| ≤5个微灶(直径<0.5mm) |
II级
| 6–15个微灶或1–3个肉眼可见灶(0.5–2mm) |
III级
| >15个微灶或>3个大灶(>2mm) |
(2)分子机制分析
免疫组化(IHC):
肺转移灶:Ki67(增殖)、Cleaved Caspase3(凋亡)、Ecadherin/Vimentin(EMT)
微环境流式分析:
肺单细胞悬液检测:CD8⁺T细胞/Treg比例、MDSCs(CD11b⁺Gr1⁺)、M2巨噬细胞(CD206⁺)
(3)生存期与毒性监控
生存终点:记录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绘制KaplanMeier曲线
毒性指标:体重变化、血清ALT/CRE(肝肾功能)、血细胞计数
5. 特色模型扩展
模型类型及应用场景表
模型类型
| 应用场景
| 技术要点 |
双荧光报告模型
| 区分肿瘤细胞与基质细胞互作
| 肿瘤细胞tdTomato⁺ + 基质细胞GFP⁺转基因鼠 |
耐药转移模型
| 评价逆转转移耐药效果
| 紫杉醇预处理筛选的4T1耐药株 |
免疫治疗联用模型
| 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转移协同效应
| 抗PD1+抗CTLA4双抗体联合治疗 |
三、 标准化服务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肿瘤细胞标记/扩增] > B[尾静脉注射或原位移植]
B > C[活体成像验证转移]
C > D[分组给药治疗]
D > E[动态监测转移负荷]
E > F[终末肺组织分析]
F > G[数据整合报告]
```
> 注:
> 交付数据包:转移灶生长曲线、离体肺转移热图、病理分级统计、生存分析、分子机制图像
> 质量控制:细胞注射后肺转移成模率≥90%(4T1模型)
> 伦理合规:遵循AAALAC指南(协议号:IACUC2025LM01)
应用方向:
抗转移先导化合物筛选|化疗/靶向药联用方案优化|免疫疗法增效机制研究|纳米载药系统靶向递送验证